.歷史源流與發展概況
傀儡戲在中國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,依據莊季裕的解釋,傀儡原屬喪家樂,那麼它可能與喪葬儀式或者驅邪的儀式有關聯。
從漢墓的懸絲傀儡戲偶,較能令人相信傀儡戲的另一個功能─「做偶人嬉戲歌舞」-可能與驅邪的功能同時存在;只是將之轉移或拓展到非喪葬的歡樂場合,可能即是漢末之際的「嘉會」,所以此時的傀儡戲顯然已進入喜慶場合。
由原始的宗教功能發展出娛樂功能,出現劇本、分類等戲劇要素,然而歷經千百年的演變,傀儡戲的宗教與娛樂功能一直流傳至今日台灣的傀儡戲裡。
台灣傀儡戲是於清代傳至福建,漳州移民來台後移居至北臺灣,傀儡戲即隨之分布於宜蘭、台北與桃園;泉州移民抵達南台灣,劇團則分布於嘉南高三地,於是台灣傀儡戲形成明顯的南北兩派。